章開沅:“無法告別革命”(2)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1-05-17 00:00 來源:《瞭望》 作者:劉巍 查看:
“改良也可以是革命”
《瞭望》:費正清所編《劍橋中國史》把晚清政府和晚清社會說成是“1949年前一百五十年或二百年內中國出現(xiàn)的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氣的社會”。你如何評價?
章開沅:清政府在庚子事變后,進行了十年新政。內外推動讓它不能不變革。但不能說晚清政府與社會是“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氣的社會”,其后還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等等。過去研究者對晚清的新政否定得太多,說新政是假的,這些也應該給予修正。
晚清的立憲運動與地方自治是政府主導的,現(xiàn)在看來,做得非常認真。出洋考察大臣的日記與報告要比現(xiàn)在一些官員出國考察的成果高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從圈地運動、海外掠奪中獲益,多半從民生企業(yè)崛起。后發(fā)展國家一般從國防工業(yè)開始近代化,先進國家走在前邊,后發(fā)達國家移植其技術以至制度,回顧歷史,后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都是這樣走出來的。
晚清社會還出現(xiàn)了新興階層,就是紳商。他們的組織——商會在清末民初表現(xiàn)得非?;钴S。“商而優(yōu)則仕”,晚清政府還給他們加官晉爵。張謇是上海的紳商,進士出身有才學,是真正的“儒商”。這一新興力量是很有生氣的,在歷史上起了作用。
立憲比君主專制制度更好,這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個主要觀點。這是梁啟超提出的,后來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立憲運動就這樣沸沸揚揚地開展起來,宣揚立憲的書籍成為暢銷書。清政府想走立憲這條道路,但又走不了,它沒有這個本事與能力,最終就以垮臺收場。
《瞭望》:李澤厚提出“告別革命”,學術界也有重新評價辛亥革命的思潮,“改革是常態(tài),革命是非常態(tài)”,有人認為改革在妥協(xié)的狀態(tài)下漸次演進,付出的社會代價較小。今天,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章開沅:改革是常態(tài),不是所有的社會進步都要以革命的形式進行,這一點是對的。但改良也可以是革命,它可以體現(xiàn)質的變化。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革命,它甚至比辛亥革命流血更多。
“告別革命”是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是要人們以平常心對待革命。我之前提出,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革命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拔母铩睍r提出不斷革命,造成了中國的大災難。李澤厚提出“告別革命”,也是痛定思痛的產(chǎn)物。
另外一位學者鄒讜則提出,“革命是告別不了的”,革命的因素存在,就會產(chǎn)生革命。是否能告別革命,并不是人為的決定。
改革是常態(tài),這句話沒有錯。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以和平方式過渡。回顧歷史并沒有哪一個人愿意來革命。孫中山辛亥革命后,想告別革命,從事鐵路建設。但他告別不了,二次、三次革命,最后“革命尚未成功”。
“更重要的是人民地位的變化”
《瞭望》:辛亥革命是一次妥協(xié)的革命,如何評價清末立憲派,他們既是歷史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章開沅:從歷史事實來看,真正的革命者其實很少。參與革命的絕大多數(shù)是革命的裹挾者。當時的社會并不具備完成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條件。這樣就只能以妥協(xié)告終。
辛亥革命前,國內的報紙都掌握在立憲派手中,他們思想與康梁相通。當時革命出版物發(fā)行不暢通,這種情況下,立憲派做了大量的啟蒙工作。他們本來反對革命,但結果是“熱臉碰上冷屁股”,清政府腐敗難有作為,這就難以符合人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