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母秋瑾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7-06-23 13:43 來源:湖南省政府參事室 作者:王學(xué)東 查看:
秋瑾
秋瑾 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原名閨瑾,號“競雄”,又稱“鑒湖女俠”。 1893年隨奉調(diào)湘任職的父親秋信侯(名壽南,字益三)入湘,1896年5月與湘潭首富王黻臣((1849-1907)兒子王子芳(廷鈞1879-1909)成婚,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初六)就義。年僅33歲。
1891年秋瑾隨父親到臺灣。1893年隨父親調(diào)到湖南常德、湘鄉(xiāng)厘金局。后官至湖南郴州、桂陽知州。結(jié)識了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字廣鈞),經(jīng)曾重伯的介紹,湘潭義源當(dāng)鋪老板王黻臣又結(jié)識了秋信侯(名壽南,字益三)。秋信侯(名壽南,字益三)照媒妁之言,于光緒二十年(1896)四月初五,將女兒秋瑾許配給了王黻臣之子王子芳(廷鈞)。秋氏乃書香門第,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xí)文練武,喜男裝。
婚后,秋瑾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湘潭十八總,但也不時回到荷葉塘婆家和株洲清水塘太沖“槐庭”。
秋瑾雖說生性剛烈,但飽讀詩書,知情達理,她仍企望丈夫能不負(fù)她的心愿“琴瑟和鳴”,故將“大沖別墅”改名為“槐庭”。在秋瑾心中,槐之于庭,象征門戶的興榮和尊貴,其偉岸挺直,堪為人表,夫妻和諧相處。1897年6月27日,兒子王沅德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十八總由義巷義源當(dāng)。
秋瑾經(jīng)常在槐庭騎馬、射箭,輾轉(zhuǎn)湘江兩岸城郭、鄉(xiāng)村、古道,行吟岳陽樓、屈子祠、賈誼宅、定王臺、馬王堆,還去瀏陽結(jié)識了譚嗣同、唐才常。這一切讓秋瑾讀出了歷史的沉重,人世的炎涼,百姓的冷暖,大地的蒼茫。她入賈誼宅歸來,心潮難平,賦詩道:
賈誼祠前載酒回,新聲才賦管弦催。
他年書勒燕然石,應(yīng)有風(fēng)云繞筆來。
1898年譚嗣同變法遇難,其瀏陽老家被查封,秋瑾冒著危險女扮男裝,從槐庭騎馬去瀏陽看望嗣同夫人李閏,并將譚嗣同的詩詞、信札和《仁學(xué)》孤本帶往北京,交給譚嗣同的摯友梁啟超,《仁學(xué)》才得以明世。
光緒十九年(1894)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秋瑾革命思想在心頭萌生。秋瑾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吾自庚子以來,已置吾生命于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她看到了外國侵略軍的野蠻暴行,激起了她的滿腔義憤。1898年一次在湘鄉(xiāng)婆家,秋瑾慷慨激昂地向大家朗讀了她自己作的《杞人憂》詩:
幽燕烽火幾時休,聞道中洋戰(zhàn)未收。
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鑾。
光緒二十四年(1900),王廷鈞(子芳)21歲進京,先后在京城任清朝皇宮工部主事(清文官正六品)相當(dāng)于建設(shè)部主管、戶部郎中(清文官五品)。秋瑾隨夫帶著剛滿3歲的王沅德(重民)入京。在晚清社會中,秋瑾也算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會的官太太,但她毅然決然地走上排滿反清的光復(fù)道路。在進京途中,船到天津塘沽,洋人要中國人無論男女脫光衣服檢查,名為檢疫,實則趁機猥褻、污辱中國婦女,秋瑾堅決據(jù)理力爭、拒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