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宋教仁先生 弘揚七種“漁父精神”
辛亥革命網 2017-04-19 08:38 來源: 作者: 查看:
宋教仁先生(字敦初,號漁父)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愛國政治家。他為推翻封建帝制,抵御外來侵略,建立民主共和,矢志不渝,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是歷史公認的辛亥元勛,世人景仰的革命先烈,更是桃源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代表。宋先生的歷史功績值得緬懷,他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的理念是一大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尤其是從他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求知、革命、愛國、法治、創(chuàng)新、清廉和重教的“漁父精神”,更是值得我們發(fā)揚光大、學習借鑒、世代傳承。
勤學善思的求知精神
他自幼勤奮好學。宋教仁讀起書來聚精會神、旁若無人,以致有時吃飯都要人提醒。漳江書院時的同學曾戲曰:“敦初見了書,就象餓黃牛上了芭茅山”。一次縣教喻黃彜壽從長沙運書到桃源途中將書弄濕了,請宋教仁等幾位同學幫助撿曬,其他同學撿完即散,唯獨宋教仁是邊曬邊看,工作一完,立馬就書中疑問找黃先生研談。宋教仁在日本留學時的日記中有一份“自治課表”,表中所列每日研習時間長達16時,超出學校規(guī)定一倍多。沒有日語基礎的宋教仁,拜日本同學為師,勤學苦練,僅用半年時間就已精通日語,提前完成了早稻田大學一年預科學業(yè),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結業(yè)。
他學習興趣廣泛。詩詞、典章、文史、地理,幾乎無不涉獵,大量的購書甚至超出了他的經濟承受能力,以致于不得不找人擔保從書店賒購書本分期付款。僅1905年3月至1907年3月在日本兩年的日記中,有記載的購書就達30多種430多冊。因為涉獵面廣,博學多思,“腹有詩書氣自華”,在留學生討論社會問題時,“每有辯議,獨敦初能本末悉舉,眾咸悅服”。
他注重學以致用。到日本后,他開始打算學軍事,后考慮革命以后建設更重要,改學政治和經濟。先入東京政法大學,繼入早稻田大學,同時花很大精力先后翻譯研究了英、美、德、俄、日、比、奧、普八個國家的十二部政治法典,為他成為民主憲政的堅定信仰者和推動者奠定了堅實基礎,是公認的“革命黨人中抱有建國方略第一人”、“中國憲政之父”和“才華橫溢的政治家”,成為百年來人們崇敬的勤學榜樣。
他的這種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的求知精神,對于我們今天身處知識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和矛盾集中凸現(xiàn)的變革時期的干部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啟示和激勵作用。學習他的這種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的干部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不僅要學習和掌握好黨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種專業(yè)知識,更要學習和掌握好為人民服務的過硬本領,堅持勤于思考,學以致用,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發(fā)展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行動。
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
宋教仁從小志向不凡,在漳江書院求學時就常與同學一起議論“救亡圖存”話題,并在書齋題聯(lián)明志:“莫使真心墮塵霧,要將熱血洗乾坤”。21歲即與黃興一起組建“華興會”,從此以“推翻專制統(tǒng)治,建立民眾作主之新國家”為己任,為之奮斗了一生。
他注重宣傳革命,喚醒民眾。1905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份打破地域界限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以“提倡國民精神,輸入文明學說”為主旨,后更名《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革命刊物。宋教仁1911年初回國后任《民立報》主筆,以“漁父”筆名發(fā)表大量時評、政論文章,“漁父論政”風靡全國,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宣傳活動家。
他提出“革命三策”論,倡導“長江革命”思想。1910年宋教仁在同盟會部分省區(qū)分會長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lián)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為后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后號令全國,如葡、土之事,此策之最善者也;就沿江各省,同時并舉,先立政府,然后北伐,此策之次善者也;就甌脫地,密布黨羽,進據(jù)邊要,然后徐圖進取,其地則東三省或云南兩廣,此策之又次者也。”并認為“上策實行最難,下策行之不果,唯中策較宜”。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失敗,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香港療傷,革命陷入低潮時,宋教仁痛定思痛,深刻檢討了過去革命屢舉屢敗的原因,即“有共同的宗旨,而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而無切實之組織”,進一步認識到了創(chuàng)建革命組織的重要性,于是決定設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謀“長江革命”,最終促成了武昌起義的爆發(fā)。辛亥革命成功后,宋教仁十分高興,并及時制定和頒布了《鄂州約法》,將“人民”置于首列,規(guī)定“人民”一律平等,享有“七大自由”,對動員廣大紳民投入反清革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辛亥革命的勝利,是宋教仁等一群革命志士堅守革命意志,殫精竭慮、矢志不渝、英勇奮斗的結果,他的這種革命精神,引申到我們今天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上,無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對待改革攻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意志,推動改革發(fā)展要敢于沖破樊籬、敢于頂住壓力、敢于擔當風險、敢于立排眾議,以超強的膽識、超前的思維、超常的舉措,在搶抓機遇中越位爭先、在創(chuàng)新實干中闊步前進。
義無反顧的愛國精神
他從小熱愛祖國,非常關注國家前途命運。“少入熟讀,偶得折扇,夕昔展玩”,只因折扇上印有中國地圖,才愛不釋手。1895年驚聞“甲午”戰(zhàn)敗,臺灣割讓給日本。13歲的宋教仁“痛哭流涕者累日”,即賦詩泄憤:“要當慷慨煮黃海,手挽倭頭入漢關”。他洞察國際風云變幻,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陰謀明察秋毫。從1905年3月至1913年3月遇害,短短8年時間里,他先后發(fā)表揭露日本、沙俄等列強侵略中國陰謀的時評政論文章近百篇,喚醒國人救國“不可不出萬死之力”。
他舍身報國,大義救“間島”。1907年宋教仁赴東北“聯(lián)絡馬俠”從事革命活動,意外得知日本特務組織“長白山會”正在制造偽證,挑起所謂“間島問題”領土爭端,意欲侵占我國延邊四縣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在清政府懸賞追捕和日本特務嚴密監(jiān)視下,他冒著生命危險,化名日本浪人貞村,打入“長白山會”獲取實證。“費數(shù)月之功,編著《間島問題》一書,發(fā)現(xiàn)該地確為中領之證據(jù),欲以為政府外交援助。”成書后頂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和革命黨人的誤解阻撓,托友人將書稿交給駐日公使,清政府得此書證,據(jù)理抗爭,日本人不得不妥協(xié)默認,取得了清朝統(tǒng)治中國兩百多年數(shù)十次領土爭端談判中的唯一一次全面勝利,保住了延邊十幾萬平方公里國土,成為世人崇敬的愛國主義典范。
在和平年代,愛國主義精神最大的體現(xiàn)就是文明守法、立足本職、積極工作,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為民族的復興增光添彩。特別是對領導干部來說,就是要管好一方水土,服務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在當前釣魚島事件、南海問題等民族沖突、外交爭端面前,我們更要不卑不亢,理性愛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用正義守法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用理性文明的方式真正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傾注一生的法治精神
“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孫中山的誄詞集中概括了宋教仁為國為民傾注一生的法治精神。
他鉆研歐美法典,豐富法律學養(yǎng)。早在1905年留學日本之初,考慮革命成功后建設的需要,他就選擇進入日本政法大學攻讀政治法律,同時利用課余時間鉆研歐美法典,先后翻譯了美、英、法、德、日、俄、比、奧西方八國十二部政治法典,這些研究使“宋教仁在革命黨人中的法律學養(yǎng)堪稱第一”。
他秉執(zhí)法治理念,力促民主立憲。以民主代替專制,用法治代替人治,是宋教仁一生的追求。在武昌起義的炮火聲中,他就起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文件《鄂州約法》;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后,他力促民主立憲,反復強調“不能因人的問題以法遷就之,亦不能因人的問題以法束縛之。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憲法,產出純粹的政黨內閣,此后政治進行,先問諸法,然后問諸人。”
他致力法制建設,推行依法治國。1912年元月,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長(稍后法制院改為法制局)即傾注全力于國家的法制建設,先后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等法律法規(guī)文件;1912年4月宋教仁就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上位伊始,即著力制定各種行政法規(guī),實行依法行政。盡管他任法制院(局)長和農林總長總共僅半年時間,但由其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卻多達十多個,這些法律法規(guī)不僅對民初的國家治理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以后的國家法制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力主政黨政治,完善法治保障。宋教仁認為國利民福在于國家法治,而國家法治的實現(xiàn),必須由一個政黨執(zhí)行。因此他力主實行政黨政治,創(chuàng)建國民黨,以保障國家法治的實施與實現(xiàn)。
作為法制先驅,宋教仁一生對實現(xiàn)國家法治的追求與探索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對于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具有很多的啟示和借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憲執(zhí)政。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要樹立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努力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制度體系。要用法治思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法制建設實效,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
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宋教仁一生勤奮好學,思想敏銳,敢為人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他提出“革命三策”,創(chuàng)新反清方略。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面對反清武裝斗爭屢舉屢敗。宋教仁在對革命形勢進行全面審察,對革命方略進行重新思考后,提出了將革命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的主張,并極力推行,這年8月在東京召開的部分同盟會骨干會上提出的“革命三策”,把“就沿江各省同時并舉,先立政府,然后北伐”作為最佳策略。宋教仁的主張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一致認同,并建立了革命領導機關——同盟會中部總會。隨著革命形勢風起云涌,反清志士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體制的國家——中華民國。
他設計共和藍圖,創(chuàng)新治國政制。宋教仁在革命黨人中最具遠見卓識,早在革命之初便開始思考未來國家政權建設問題,在潛心研究歐美政治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以政黨內閣制為中心的共和國家制度設計方案,雖在南京臨時政府建立時與孫中山主張的總統(tǒng)制意見相左,未被采用,并遭到誤解,但依然堅持,最后得到認同,寫進“臨時約法”。
他晾曬“三公”經費,創(chuàng)新廉政方式。1912年4月宋教仁出任北京臨時政府農林總長,6月8日即在第39號政府公報刊登《農林部咨財政部5月份決算清冊》將農林部當月各項收支明細公諸于眾,首開政府機關財務公開之先河,力倡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他首倡普及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幾千年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奉行的教育經典。宋教仁卻反其道而行之,尚在“大局初定之秋,百廢待興之時”,就明確提出,要普及國民教育,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享有平等教育之權利。在中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普及教育問題,并將其列入國民黨的十大政策主張之中,同時身體力行,積極推動。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動力。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就要弘揚宋教仁的這種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要保持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的工作作風,堅定在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信心;要有敢于接受失敗、奪取成功的勇氣和毅力;要不斷加強對新知識、新業(yè)務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塵不染的清廉精神
他勤政廉政,身體力行。宋教仁認為:“為國服務,本非權利,共和國之職事,非專制國之官爵可比”。 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時即在《民立報》連登兩天“宋教仁啟事:‘鄙人以菲才承乏農部,為國服務,深恐用人行政不得其當。部中職員量材任用,一切干謁概行謝絕……所望親知故舊,曲加體諒,不事無謂之請托,以杜夤緣奔竟之風……’。”其勤政廉政之用心可謂良苦。
他辦事透明,接受監(jiān)督。任農林總長兩月后的1912年6月18日第39號《政府公報》刊出《農林部咨財政部5月份決算清冊》,將農林部各項收支細列,一目了然。史學家贊嘆:宋氏長農部三月,不僅多有建樹,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他樹立了公開透明、廉潔行政的風氣。第39號《政府公報》是民初北京政府唯一特例,首開中國政府機關財務公開先河。
他拒絕利誘,甘守清貧。1912年10月回鄉(xiāng)省親,袁世凱饋贈現(xiàn)金支票50萬元,他分文不動,完璧歸趙,并附信婉拒:“……長者之賜,仁何敢辭。但惠賜五十萬元,實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原票奉壁,伏祈鑒原”。其廉政美名,世代傳頌。今天,我們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打造廉潔桃源,就是要傳承宋先生勤政廉潔、甘于清苦的優(yōu)秀品質,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在對待錢物上不貪不占,在對待權力上不以權謀私,在對待名利上要淡名輕利,在選人用人上要任人唯賢,在遵守紀律上要令行禁止。時時刻刻做到“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廉潔自律是黨和人民對黨員干部的最起碼的要求,一個信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仁人志士能做到,何況我們是信仰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員呢?
高瞻遠矚的重教精神
作為一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宋教仁非常重視教育,認為“強國之要,學戰(zhàn)為先”。代草《國民黨大政見》時提出“教育為立國之本,振興之道,不可稍緩”。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雖未任職教育界,但對教育多有主張,大有建樹。
他對教育改革非常推崇。1902年20歲的宋教仁投考武昌文普通學堂途經長沙,即上書湖南巡撫,請改城南、求忠書院為新式學堂,指陳利害,言詞懇切,得到當局賞識采納。湖南新式教育的興起“宋氏功不可沒”。
他對興辦教育非常重視。1912年民國初創(chuàng),百廢待興。宋教仁主掌法制,負責“繪制共和國藍圖”,深知“措國家于磐石,端賴賢豪;范人士于火錘,全資教育”。于是他說服湘督捐資2萬親自創(chuàng)辦民初第一所大學——江漢大學。
他對家鄉(xiāng)教育尤為關注。創(chuàng)辦鄉(xiāng)小,惠澤故園。1906年流亡在日本的宋教仁寄信托咐家人創(chuàng)辦桃源第一所鄉(xiāng)村小學——淥溪小學堂(今漁父完?。魂惽榭h府,倡辦一中。1907年寫信向桃源知縣陳情,得準創(chuàng)辦桃源官立中學堂(今一中);折中眾議,定址桃?guī)煛?912年平息二女師(今桃?guī)煟┻x址之爭,定址桃源并蒞臨開辦演講,親定公、誠、勤、儉之校訓。百年來,“縣民教子,常以漁父作典范,學子課業(yè),多用宋公為榜樣”。如今桃源這個百萬人口的老區(qū)縣,早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出全國一年多,并以“基礎教育扎實,學生素質高超”而備受全國重點高校關注。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桃源教育事業(yè)的跨越發(fā)展,實與宋教仁當年的奠基和重視密不可分。今后,我們更要始終堅持教育強縣發(fā)展戰(zhàn)略,扎實推進教育改革,著力破解發(fā)展難題,在夯實教育基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上不斷加力奮進,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不斷加快教育強縣發(fā)展進程。
縱觀宋教仁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正是因為這些精神的支撐,他成才、成名、成家,成就了一生偉業(yè);也正是這些精神的作用,他做人、做事、做官,成了世人的楷模。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宋先生的求知、革命、愛國、法治、創(chuàng)新、清廉和重教的精神,將激勵炎黃子孫發(fā)奮圖強,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xiàn)代化強國。
(作者系中共桃源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