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拍自偷拍亚洲精品_中文成人在线视频_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_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

孫中山與臺灣同胞心連心

辛亥革命網(wǎng) 2022-03-24 13:43 來源:團結(jié)報 作者:郭海南 查看:

自革命之日始,孫中山就將收復(fù)臺灣作為革命目標之一。1912年元旦,他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fù)臺灣,即無法立于大地之上?!?/div>

  自革命之日始,孫中山就將收復(fù)臺灣作為革命目標之一。1912年元旦,他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fù)臺灣,即無法立于大地之上。”

  青年志士投身反日斗爭

  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和辛亥革命成功的激勵下,臺灣同胞煥發(fā)出強烈的抗日反殖斗爭意志和愿望。僅僅在1912年至1915年的4年間,臺灣與辛亥革命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較大規(guī)模的抗日活動就達9次,目標口號均為“驅(qū)逐日寇,收復(fù)臺灣”。孫中山曾三度到訪臺灣。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涌現(xiàn)了一大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組織反日斗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1913年,臺灣霧峰林家的林祖密毅然決然放棄了臺灣龐大財產(chǎn),低價變賣了田地,向日本駐廈門領(lǐng)事署申請放棄日本國籍,再向中華民國內(nèi)政部申請恢復(fù)中華民國國籍,成為臺灣同胞恢復(fù)當時中國國籍的第一人。1915年,在孫中山的影響下,林祖密宣誓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孫中山率領(lǐng)一部分國會議員及海軍南下廣州,倡導(dǎo)護法,林祖密在閩南響應(yīng),并被孫中山委任為閩南軍司令,負責閩南護法軍事的進行。林祖密受命后,即設(shè)秘密機關(guān)于鼓浪嶼,派人到各縣、市布置。1925年7月2日,林祖密被駐扎在漳州的孫傳芳部所圍捕,于同年8月23日慷慨就義。

  1924年,臺北青年李友邦入學黃埔軍校。鑒于李友邦的語言問題和革命熱情,孫中山要他每周一次到廖仲愷家中學習國語,探討當前的革命形勢。就這樣,李友邦不僅從孫中山和廖仲愷那里學習了國語,還使他從此拋棄了狹隘的地域觀念,堅定地走上了國民革命的道路。李友邦警覺到,“臺灣民族革命的推動工作,再也不能一刻延緩了”。1924年年底,李友邦攜款北上,支援國民革命。1939年2月,李友邦在浙江省金華縣組建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與大陸同胞一起奮勇抗敵。

  臺灣抗日英烈羅福星奉孫中山之命,與抗日志士來到臺灣,籌劃推翻日本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臺灣同胞遭受異族統(tǒng)治的命運。1913年3月15日,羅福星在苗栗召開各地抗日志士大會,發(fā)表《大革命宣言》,列舉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的21條罪狀,號召臺灣同胞起來配合辛亥革命,驅(qū)逐日寇,光復(fù)祖國河山。此舉很快得到臺灣鄉(xiāng)親的響應(yīng)和支持,點燃了臺灣同胞心向祖國的革命之火。在羅福星等人的組織與影響下,臺灣中南部相繼發(fā)生了4起抗日事件,使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極為震驚,他們開始從南到北在全省范圍內(nèi)進行大搜捕。1914年3月3日上午9時25分,不幸被捕的羅福星英勇犧牲,年僅28歲。臨刑前,他寫了一首《祝我民國詞》,故意把“中華民國孫逸仙救”8個字嵌于句首,以此頌揚孫中山領(lǐng)導(dǎo)中國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豐功偉績:

  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

  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

  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

  臺灣同胞悼念孫中山

  1925年,孫中山病危之際,仍念念不忘臺灣同胞。這時期,一度傳出孫中山與世長辭的不確實消息。深切關(guān)注他病情的臺灣同胞將信將疑,不愿接受這個事實。1925年2月21日,《臺灣民報》刊登《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確》一文,真切地反映了他們當時的心情:“我們在報上接了幾次的孫中山先生的死訊,起初我們還不敢相信,但這次似乎是不會錯了,但我們還是希望,再不確一次!”他們認為,“但如果中山先生真的棄我們而長逝,這不僅是中國的不幸,并且是東洋的不幸,全世界的損失。”當聽到孫中山還活著時,3月1日《臺灣民報》又刊登了《孫文沒有死》一文,欣喜地指出:“這幾日的各日(本)刊新聞又帶給我們一段的極恭喜的消息,說孫中山先生沒有死。其病也有起色的確信。哈哈!好了!我們?yōu)閷O中山先生慶祝。”

《臺灣民報》關(guān)于孫中山逝世的報道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得到確切消息后,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的臺灣同胞,頓時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他們沖破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的種種阻撓,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悼念活動。

  《臺灣民報》發(fā)表由蔣渭水執(zhí)筆的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來追悼孫中山。社論寫道:“夢嗎?真嗎?3月13日的電報又說中山先生死!可是這次似乎真的死了!想此刻四萬萬的國民正在哀悼痛苦罷!西望中原,我們也禁不住淚泉怒涌了!一封電報就能叫我們?nèi)绱税Q!這都為了什么?”那是因為孫中山是“自由的化身”“熱血的男兒”“正義的權(quán)化”,而成為“自由”與“正義”化身的“熱心男兒”竟然壯志未酬身先死!

  臺灣新文學奠基人張我軍的悼念文章說:“前幾次所接的孫先生的死訊,我都不置信,故總不覺得怎么驚訝與悲哀,但這幾日中連日的唁電,著實打動了我心弦中的哀線了!??!孫先生!你哪知道這海外的孤島中也有一個無名的青年在涌淚痛慟!”

  孫中山逝世后,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時刻提防臺灣同胞民族意識的覺醒,對臺灣同胞的悼念活動多加限制。但即便如此,卻永遠無法阻止臺灣同胞對孫中山的崇拜與懷念,也永遠無法切斷臺灣同胞與祖國人民血肉聯(lián)系。

  1925年3月24日,臺北市民眾團體在港町文化講座舉行盛大的追悼大會。開會前一天,日本警察命令他們把已經(jīng)擬好的一份悼歌作廢,不準在會場唱歌,不準宣讀悼詞。當晚,大雨傾盆,道路泥濘不堪。主辦者原以為與會人數(shù)不會太多,沒想會場擠滿了人,在開會半小時以前即告滿座,還有很多人在門外鞠躬致哀。大會從晚上七時持續(xù)到深夜十時,無一人中途退場。

  《臺灣民報》這樣報道當時的場景:三月二十四日下午七時,臺灣有志社為中華民國元勛孫中山先生逝世,在港町文化講座開追悼大會。到會者有二千余人之多,如文化講座之寬大,亦至無插足之余地。人數(shù)雖有如此之多,其聲息卻甚沉靜,而且莊肅……在開會之時,屋外飄起瀟瀟風雨,如哭如訴,無一時之或止,似乎助在會之人之痛而表其哀。

  會上原擬宣讀張我軍所作的悼詞,卻被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禁止。悼詞中有這樣感人的一段:“唉!大星一墜,東亞的天地忽然暗淡無光了!我們所敬愛的大偉人呀!你在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三十分這時刻已和我們永別了么?四萬萬的國民此刻為了你的死日哭喪了臉了。消息傳來我島人五內(nèi)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西望中原禁不住淚落滔滔了。”悼詞化悲痛為力量,號召“中國的同胞喲!你們要堅守這位已不在了的導(dǎo)師的遺訓: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哪”。

  被臺胞尊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為追悼會分別撰寫挽聯(lián)、挽詞,以表達他對孫中山的敬意。挽聯(lián)寫道:中華革命雖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統(tǒng)雄心傷未達;東亞聯(lián)盟不能實現(xiàn),長使天驕跋扈,九原遺恨定難消。他在挽詞中沉痛寫道:“先生的精神久嵌入在四萬萬人各個兒的腦中,使這天宇崩、地軸壞、海橫流、山爆烈、永劫重歸,萬有毀絕,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間,永遠永遠的不滅。”

  張我軍以“一郎”筆名在《臺灣民報》發(fā)表《長使英雄淚滿襟》:“我想我們?nèi)跣∶褡?,只求有人替我們吐露平素的積憤,就能得到無限的慰安了。孫先生實在是我們所崇拜的,他是弱小民族之‘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歷史,他一生為自由而戰(zhàn)、為正義而戰(zhàn)、為弱小民族而奔走而盡瘁。他叫出來的聲,就是自由、正義之聲,又是弱小民族悲鳴之聲。唉!現(xiàn)在他已和我們長別了!我們往后當自奮,以報先輩的崇高的遺志!”

  在臺北舉行的孫中山逝世一周年的追悼會上,到會臺胞十分踴躍,很多人贊頌孫中山的豐功偉績。1927年,臺灣又舉辦孫中山逝世二周年紀念會,場內(nèi)外擠滿了民眾。對于為什么要紀念孫中山,主持人蔣渭水向大會呼吁:“孫中山臨終之時,尚連呼和平、奮斗、救中國數(shù)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后的呼聲——和平、奮斗、救中國!”

  蔣渭水領(lǐng)導(dǎo)的臺灣民眾黨得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后,派正在上海的謝春木(謝南光)和王鐘麟赴南京,代表臺胞敬獻花圈。與此同時,在臺灣島內(nèi)則有民眾西向路祭遙拜孫中山奉安,而與日警發(fā)生沖突。

  臺灣光復(fù)后,臺灣社會各界人士自發(fā)組成“臺灣光復(fù)致敬團”,由霧峰林家林獻堂任團長,團員有李建興、林叔桓、鐘番、黃朝清、姜振驤、張吉甫、葉榮鐘、陳逸松、林為恭、丘念臺、陳炘、陳宰衡、李德松、林憲等15人,回到祖國大陸參訪,表達對臺灣光復(fù)、復(fù)歸祖國的感恩與激動之情。1946年8月29日,致敬團由臺北飛抵上海,翌日即安排前往南京謁中山陵。團員之一、作家葉榮鐘甚至將謁中山陵的經(jīng)歷寫成詩作《南京謁中山陵》:“云海茫茫路幾千,首都今日拜先賢。瓣香默禱邦基固,不訴辛酸五十年。”

  在大陸臺胞的悼念活動

  除此之外,散居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悼念。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洪炎秋等臺灣學生寫下挽聯(lián):“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lǐng)導(dǎo)?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yè),舍我輩其誰分擔!”挽聯(lián)表達了悲痛心情及繼承孫中山遺志的決心。

  自臺灣被日本侵占以來,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為鞏固在臺灣的統(tǒng)治地位,慫恿一些地痞流氓到祖國大陸沿海各地,經(jīng)營賭場、煙館等,企圖破壞臺灣同胞的名聲。許多善良的臺灣同胞到大陸行醫(yī)、教書或經(jīng)商,因擔心被排斥而不得不稱自己是福建人或閩南人。

  1925年4月,在杭州舉行的孫中山逝世公祭儀式上,臺灣青年不敢以臺灣人的名義敬獻挽聯(lián),謝雪紅(后為臺盟首任主席)提出:“我們隱瞞自己是臺灣人,正中了日本帝國主義離間政策的毒計,我們應(yīng)該公開表明自己是臺灣人,讓大陸同胞知道臺灣人是愛祖國的,大多數(shù)臺灣人是善良的。”她的提議得到了臺灣青年的一致認可,于是謝雪紅等人第一次以“臺灣青年一團”名義敬獻挽聯(lián)。謝雪紅以悼念孫中山的方式,消弭祖國人民與臺灣同胞的隔閡,增進了互信和理解。不久,謝雪紅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又提出“收回臺灣”的口號,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聽到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后,當時在上海大學學習的臺灣進步青年翁澤生,隨老師和同學們到孫中山在上海的寓所進行吊唁。他回到宿舍后仍悲傷不已,奮筆疾書,在《臺灣民報》發(fā)表《哀悼中山先生》,文中這樣寫道:“孫中山先生死了!中國平民的導(dǎo)師、革命的領(lǐng)袖、國民稱為國父的中山先生竟于昨天和我們長別了!這是何等不幸的消息!何等可痛的事情!……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決不死!中山先生雖亡,民眾運動決不失??!”

  1927年,孫中山逝世兩周年時,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發(fā)表《敬告中國同胞書》,號召廣大臺胞認清時代潮流,參加祖國革命:“祖國現(xiàn)在已進入革命發(fā)展的時期,我臺胞應(yīng)認清時潮,急起直追,來參加祖國的革命,我們每想念及臺灣,便會聯(lián)想到我們的總理,他雖然已經(jīng)逝世了,但是他的偉大精神仍繼續(xù)在指導(dǎo)東方弱小民族的革命運動。我們知道孫先生逝世的日子,就是我們失去了偉大領(lǐng)導(dǎo)者的日子,同時也是叫我們應(yīng)肩起一切革命責任的日子。”臺籍青年呼吁:“中國民眾團結(jié)起來援助臺灣革命!毋忘臺灣!……臺灣的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孫中山對臺灣同胞的影響之深及臺灣同胞對孫中山的敬仰之情是多么的強烈!孫中山的遺愿已將兩岸同胞的愛國精神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在臺灣,民進黨上臺后操弄“去孫中山化”,企圖令社會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臺灣同胞對孫中山的尊敬、哀悼、懷念與對祖國的認同,可從點點滴滴的歷史窺見,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實。

 標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
西乌珠穆沁旗| 汉源县| 平安县| 石屏县| 永泰县| 通化市| 郎溪县| 江口县| 房产| 吴桥县| 无棣县| 琼结县| 宜宾县| 化州市| 长兴县| 眉山市| 临潭县| 阿坝| 莒南县| 芜湖市| 牙克石市| 沂南县| 克拉玛依市| 德钦县| 沙坪坝区| 运城市| 孝感市| 鄄城县| 尖扎县| 巴东县| 黎城县| 三明市| 栖霞市| 镇江市| 尤溪县| 鄄城县| 璧山县| 灵台县| 兰州市| 梁平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