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游學東灜的革命活動(2)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7-06-23 13:41 來源:辛亥革命網(wǎng) 作者:王學東 查看:
5月,秋瑾四處活動,懇請女年輕人留學日本,沒人響應。6月,秋瑾到紹興府學堂(舊龍山書院)當教師,學堂坐落在龍山公園越王臺西側(cè),由徐錫麟創(chuàng)辦的近代第二個體育學校,數(shù)百名學生。
3、第三階段:1905.7.17-23日,秋瑾再次離開紹興返回日本。1905.8.5報到,開始學習衛(wèi)生護理知識。
1905.7.30在日本赤板區(qū)檜町三丁目的內(nèi)田良家中的黑龍會事務所舉行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8月24日,秋瑾參與暗殺擬出國考察五大臣。
9月4日,秋瑾和四位日本留學生,由宋教仁介紹與孫中山(39歲)認識。10日,秋瑾被推為浙江分會會長和評議部評議員。
1905.12.7日,陳天華自殺。
12月14日,陳天華所在的湖南同鄉(xiāng)會決定集體退學回國。
12月17日,有兩百多名學生乘坐德國商船馬科德貝克號回國。秋瑾是回國運動的發(fā)起人,日本國民新聞稱秋瑾為“秀錦”女,當時有7-800名學生參加。之后,秋瑾和劉道一等其他9名成員組成“十人團”,開展留學生回國運動。后2000名留學生進入,學校停課。秋瑾給在北京的哥哥秋譽章寫信。想到今后將離開日本,提筆寫下自由詩《如此江山》,照了一張和服像。24日,秋瑾去王時澤家,勸王時澤母親譚蓮生回國。25日,秋瑾結(jié)束了一年零二個月的留學生活,和湖南湘鄉(xiāng)的易本義、姚宏業(yè)等一起乘“長江號”客船從橫濱回國。
二、綜述1904-1907三年中的三段過程:
1.安葬秋瑾
1907年春天,秋瑾與盟姐徐自華游覽杭城,一邊踏青,一邊繪制杭州軍用地圖,為日后起義做準備,當來到岳王墳時,秋瑾在墳前久久徘徊,不忍離去。她忽然對姐姐說:“妹妹有一事相托,倘若妹為革命犧牲,愿埋骨西泠,傍岳飛英靈,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了。”
一年后1908年1月25日,秋瑾的兩個盟姐姐徐自華和吳芝瑛,冒著風雪渡江來到紹興,用三天時間終于說服了秋譽章。秋瑾的靈柩被絕密地渡過了錢塘江。它從江干上岸,過南山,經(jīng)蘇堤,被抬往西泠橋畔。
1908年1月25日,秋瑾靈柩過蘇堤跨虹橋 ,經(jīng)過跨虹橋的時候,前來迎接的徐自華和吳芝瑛摁下了這一剎那的快門。煙水迷茫,橋石荒涼。朔風把人吹得縮緊了脖子。四個農(nóng)民抬著靈柩,兩個戴瓜皮帽穿馬褂子的男人,一前一后走在靈柩邊上。這兩個男人一個是秋譽章,一個是吳芝瑛的丈夫廉泉(惠卿)先生。下午一點,靈柩停厝于西泠橋畔。人們與它合了影。
1908年1月25日下午,靈柩停厝于西泠橋。
2月25日,年已過出,徐自華、徐蘊華等人在鳳林寺舉行了秋瑾的追悼大會。清明前,秋瑾的土冢造好了,土石壘成,芳草覆頂。第一塊墓碑上題了“山陰女士秋瑾之墓”,然而兩位盟姐姐都覺得用詞太溫和了,無法體現(xiàn)瑾妹妹的英氣與風骨,于是重新刻了一塊,上題: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她們覺得,唯有女俠的稱號才配得上秋瑾。碑石的墓表由徐自華撰擬,吳芝瑛書寫。徐自華在《墓表》的最后寫道:“石門徐自華,哀其獄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終。為約桐城吳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橋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須有事,固非徒南宋為然;而尚想其烈,或?qū)⒏┭雠腔?,至流涕不忍去,例與岳王墳同不朽云。”
2.走出國門
1904年夏,秋瑾東渡日本,途中面對廣闊無邊的浩瀚東海,心中詩興大發(fā),作《泛東海歌》,抒發(fā)了自己的豪情壯志。其中提到“其奈勢力孤,群材不為助!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土輔。”她孑身一人到達日本后,先入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后到青山實踐女校學習。期間,她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各種革命活動,同陳擷芬一起發(fā)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同志組織十人會,還加入旨在“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三合會”,被選為“白紙扇”。為了光復中國,她覺得首先要向大眾普及民主革命思想,從而來喚醒沉睡的愚民。于是她創(chuàng)辦《白話報》,發(fā)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發(fā)人深省的革命文章,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quán)。秋瑾有很好的演說才能,曾同留日學生組織“演講練習會”,并多次公開演講,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留日學生要為民族解放和祖國獨立奮斗不懈,情意懇切,鼓舞人心。
1905年4月初,秋瑾首次回國探親。她先到上海愛國女校拜訪蔡元培,所談甚歡。接著再回紹興探望母親,并結(jié)識徐錫麟,與他成為共謀大業(yè)的戰(zhàn)友。后來,還經(jīng)徐介紹,加入蔡元培任會長的“光復會”。7月,乘船返日求學。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選舉孫中山為總理,秋瑾加入同盟會,并被推選為浙江分會主盟人和評議部評議員。
3.最后時光
1907年秋瑾用“光復漢族,大振國權(quán)”八字,分別作各軍表記 人事編排就緒后,她同各軍干部約定起義計劃:1907年7月6日(后改為19日)先由金華府起兵,處州府響應,會合紹興光復軍共同襲取杭州;假如此舉受阻,那么起義軍立即退回紹興,到安慶同徐錫麟的部隊會合,兩軍合力奪取南京。另外,秋瑾還著手起草了兩個重要文件:《普告同胞檄稿》和《光復軍起義檄稿》,做好革命前的宣傳動員工作。為了商籌軍餉,她來到徐自華家,徐傾囊相助,瑾感動萬分,取下隨身佩戴的一對翠釧留給徐作紀念,并囑托她,如己遭不測,請埋骨于西泠。 雖然起義計劃甚為周密,但還是在籌備中走漏了風聲,被一些清政府的官員察覺。隨后,武義、金華等地相繼發(fā)生黨案,一些革命黨人殉難。在浙江形勢日趨危急之下,徐錫麟首先采取行動,在安慶槍擊安徽巡撫恩銘,宣布起義。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英勇犧牲。這令清廷大為震驚,他們立刻加強戒備,要求各地官員全力掃清革命黨。劣紳胡道南為報復秋瑾而趁機向紹興知府貴福告密:“大通體育會女教員革命黨秋瑾及呂鳳樵,竺紹康等,謀于六月初十日起事。……羽黨萬人,近已往嵊縣糾約來郡,請預防。”貴福和浙江巡撫張曾揚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在浙江巨紳湯壽潛的慫恿下,決定把秋瑾除掉。
11日,張曾揚秘密派遣新軍連夜圍剿大通學堂,秋瑾知曉后,馬上指揮大通師生掩藏武器,燒掉名冊,遣散學生,妥善處理一些革命文件及書籍。13日,清兵抵達紹興,秋瑾危在旦夕,眾人多次勸她隱避,但她早已抱必死之心,堅決不允,仍留在學堂忙著疏散學生,再加上叛徒蔣繼云的的不斷糾纏,清軍包圍了學堂,逮捕了秋瑾、程毅、徐頌揚、蔣紀云等人。14日,貴福命李鐘岳審問秋瑾,秋瑾只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后就閉口不言。貴福又改派他的幕友嚴審秋瑾,逼其招供。秋瑾咬緊牙關(guān),忍受嚴刑拷打,絕不招供,表現(xiàn)了革命英雄的錚錚鐵骨和凜然大義。最后,貴福們只好偽造供詞,強捺指印而草草結(jié)案。15日(農(nóng)歷六月初六),貴福讓李鐘岳監(jiān)斬秋瑾,行刑前,秋瑾向李氏提出三條要求:一、準其寫家書訣別;二、臨刑不得脫去衣服;三、不能以首級示眾。李同意其提出的后面兩條,秋瑾于是英勇就義在紹興古軒亭口,實踐了其要為革命獻身的誓言。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正在編織著當時億萬人的理想,導演著的是一幕“反清光復的活劇”。清廷砍下了秋瑾高貴的頭顱,同時敲響了自己的喪鐘。
(作者王學東系秋瑾曾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