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遺骸停厝湘潭昭山的前后經(jīng)過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7-06-23 14:01 來源:鐵路職工網(wǎng)上家園 作者:張作奇 查看:
辛亥革命著名烈士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農(nóng)歷六月初六)在紹興英勇就義。秋瑾遇難后,由于諸多原因,九遷遺骸,在停厝湘潭昭山前有四次,之后又有四次。九次分別為:蒿葬臥龍山,二遷嚴家潭,三葬杭州西湖,四遷回紹興,五停厝湘潭昭山,六遷長沙岳麓山,七復(fù)葬西湖西泠橋畔,八遷杭州南天竺,九葬西湖西泠橋東邊。至此,為中華民族壯烈犧牲的女革命家、女英雄秋瑾終與岳武穆、于忠肅、張煌言并峙湖山,名垂青史,供后人憑吊。
鑒湖女俠 湘潭媳婦
秋瑾祖籍浙江紹興,1875年生于福建廈門。據(jù)《秋瑾傳》記載,1893年,瑾父秋壽南隨湖南巡撫邵友濂赴湘候補,18歲的秋瑾隨父入湘。秋壽南先被簽發(fā)到常德縣厘金局,隨即調(diào)任湘鄉(xiāng)縣厘金局主管。至此秋瑾一家定居湘潭。1896年與湘鄉(xiāng)富紳子弟王廷鈞結(jié)婚。又據(jù)《秋瑾傳》,王廷鈞,原名昭蘭,譜名廷鈞,字子芳,號純馨,比秋瑾小2歲。秋瑾之弟秋宗章曾撰文回憶:“姊婿廷鈞,字子芳,行次最幼,美豐姿,狀貌如婦人女子,第質(zhì)美弗學,論其造詣,遠不如我姊。”王廷鈞的祖父王寶田世居湖南湘鄉(xiāng)荷葉塘神沖老鋪子,曾隨曾國藩“打開南京發(fā)橫財”,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發(fā)跡,除了在神沖置田幾百畝外,還在湘潭、株洲、漢口等地開有錢莊和當鋪。王寶田死后,王廷鈞的父輩三兄弟分家,王黼臣得到一份可觀的財產(chǎn),加上經(jīng)商得法,很快富甲一方。王廷鈞早年就讀長沙岳麓書院,18歲那年托鄉(xiāng)紳李潤生作伐,娶秋瑾為妻。秋瑾成了王黼臣三兒媳,公婆給她的見面禮就是湘潭城內(nèi)由義巷的“義源當鋪”。
秋瑾在于1895年至1903年在湘潭居住整整8年,主要在“義源當鋪”度過,并生育一男一女。在這里,她一邊哺育兒女,一邊習劍練武,同時還寫過許多反映自己對封建包辦婚姻不滿,憂時憤世的詩篇。如《詠琴》:“手抱綠綺來,七弦發(fā)清響,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賞。”《謝道韞》“詠絮辭何敏,清才掃俗氛??蓱z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踏青記》:“曲經(jīng)珊珊芳草茸、相攜同過小橋東。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杞人憂》詩:“幽燕烽火幾時休,聞道中洋戰(zhàn)未收,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
王廷鈞通過父親與曾國藩的姻親關(guān)系,捐了個戶部主事和戶部郎中的京官。1900年,王廷鈞夫婦攜帶沅德從荷葉起程,繞道上海赴京。隨后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清廷腐敗無能,屈膝求和,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以求得茍且偷安。為避戰(zhàn)禍,夫妻只得回到湘鄉(xiāng)荷葉塘。1903年秋瑾隨丈夫第二次赴京,這時秋瑾已有了兩個孩子,兒子王沅德,女兒王燦芝。她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領(lǐng)土上的丑惡行徑,百姓所受苦難,更加激起了她滿腔義憤,恨不得立刻躍馬橫刀,效命疆場,以身報國,曾寫道:“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1904年,秋瑾毅然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日本結(jié)識了劉道一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于1905年9月加入同盟會,被推為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1906年返回祖國,次年元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發(fā)表了許多革命文章與詩作,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奔走呼號,成為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qū)。1907年春末,秋瑾為“光復(fù)軍”籌款,回到湘潭勸捐,并到王宅看望子女。不久再回紹興大通學堂主持教務(wù),并以此為據(jù)點,聯(lián)絡(luò)浙江、安徽等地的革命力量,決定在兩省同時起義,互相配合,攻取南京。為武裝斗爭曾立誓言:“我今必必必興師,掃蕩毒霧見青天,手提白刃覓民賊,舍身救民是全賢!”后因安徽革命黨人徐錫麟刺殺巡撫恩銘被俘就義,事機暴露,清兵包圍了大學堂,秋瑾英勇搏斗終因寡不敵眾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在紹興英勇就義。孫中山在祭奠時為她作挽聯(lián)致哀:“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令招俠女魂。”并親筆題贈:“巾幗英雄”的扁額。
初葬西湖 平墓遷柩
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后,其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在紹興的族人也“懾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但由善堂草草成成殮,藁葬于府山之麓”,即抬到郊外臥龍山西北麓張神殿附近,停厝在一堆荒冢亂墳旁邊。后“移櫬常禧門外嚴家潭丙舍暫厝”(秋宗章《六六私乘》)。
秋瑾就義后,一時輿論大嘩,留學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學生團體紛紛發(fā)表通電,強烈譴責清政府的暴行,繼而上海和各地的報刊也言詞激烈地斥責當局濫殺。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兩個月后,清政府將紹興知府貴福離職調(diào)皖,浙江巡撫張曾揚調(diào)山西巡撫。這樣,避難在外的秋氏親族陸續(xù)回到了紹興城里。此時,秋瑾的父母都已過世,秋瑾的大哥秋譽章,字徠績,又號秋萊子,是個附生、候補訓導,比秋瑾大兩歲;妹妹秋珵比秋瑾小兩歲,嫁與寓湘的錢塘籍人氏王守廉為妻,居住在長沙;同父異母弟秋章祥(后改名為宗章),當時才12歲。
秋瑾犧牲后,她的兩位摯友、女界精英吳芝瑛和徐自華不約而同挺身而出,商定按照秋瑾遺愿,合力營葬鑒湖女俠于杭州西湖。十一月下旬的一天,徐自華來到紹興城里,和秋譽章商定秘密運送秋瑾靈柩去杭州的計劃。半個月后,徐自華派人到紹興,和秋譽章一起護送秋瑾的靈柩來杭。吳芝瑛因病未能親臨墓地,墓碑文字已由她寫好,初為:“嗚呼!山陰女子秋瑾之墓”,后改為“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
秋瑾墓建成不久,御史?;諄砗贾?,巡游西湖時發(fā)現(xiàn)了秋墓,回京后立即呈上《奏請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撫增韞嚴行查辦。張之洞則致書增韞,教其10個字:“墓可平,碑可鏟,人不必拿。”
增韞派人悄悄找到秋譽章,叫他主動提出將秋墳遷葬。秋譽章弄清了浙江巡撫的意圖后,匆匆趕回杭州,上了稟文:
竊職員已嫁妹王秋氏,自去歲犯案被逮正法,迄今已及年。其夫家籍隸湖南,生有子女各一,現(xiàn)俱幼齡。當時,職妹被刑,無人承領(lǐng)尸身,且此案起倉卒,及職員在外聞知確信,已經(jīng)事過數(shù)旬。非不知本朝寬大,罰僅及身,惟以奔走謀食之軀,實不遑回籍料理。嗣后,閱報載,知有吳、徐兩女士出為營葬,埋骨西湖。初以為情屬善舉,在職家竊有未安。再四思維,現(xiàn)擬遷至紹興埋葬,俟其夫家來人及伊子女長成,如愿遷回,再行辦理。